龍門石窟,位于河南洛陽市的伊水河畔,據(jù)《水經(jīng)注》卷十五伊水條記載:“伊人又北入伊闕,昔大禹疏以通水,兩山相對望之若闕。伊水歷其是北門闕,所以也叫龍門。傅毅《反都賦》有“因龍門以暢化,開伊闕以邊聰”的句子。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起,這里就開始開鑿石窟,到唐代還有大規(guī)模的開鑿,形成了窟龕2345個、造像10萬以上的佛國凈土,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藝術(shù)寶庫之一。這里有造型各異的佛像、菩薩、羅漢、金剛、力士,有佛教各宗派的祖師、外國的僧侶,它們形象上多擺脫了犍陀羅藝術(shù)的影響,更為民族化了。
龍門石窟的龐大洞窟里,大佛是睿智從容的,菩薩是優(yōu)雅可親的,羅漢在深思,金剛、力士巍然屹立,供養(yǎng)人在虔誠祈禱。在他們的頭頂上,蓮花生出層層瑞瓣,飛天繞著蓮花飛翔,她們的裙裾和飄帶在風(fēng)中獵獵回旋。碩大無朋的佛在說教,飛天在舞蹈、奏樂,聽不見的樂聲和說法聲、祈禱聲一起透出冰冷的石頭,在觀眾的耳畔默默傳遞著。
龍門的賓陽三洞即南洞、北洞、中洞,是英武的魏窟。南洞的本尊衣褶流麗,很是有名。賓陽中洞開鑿達(dá)二十多年,用工八十多萬,是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與文昭太后祈福而開鑿的,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。它的布局整飭,雕刻精工,佛像含著寬厚的微笑,佛和菩薩都是褒衣博帶、秀骨清像的形式。和去岡石窟尚受一定的外來藝術(shù)影響不同,賓陽三洞的佛像已經(jīng)完全中國化了,他們體格魁梧,瞪大雙目,握拳,盤肉緊繃。洞內(nèi)頂上有飛天圍繞蓮花,彈琴鼓瑟。洞底地面上雕有蓮花水草、龜甲紋形成的地毯。賓陽中洞下中有坐佛,高達(dá)8.42米,衣裙寬博,表現(xiàn)出了織物的質(zhì)感,臉如圓月,表情既莊嚴(yán)又和悅,身后有華麗背光,火焰飛動;左右有二菩薩、二羅漢(佛的弟子迦葉、阿難),菩薩都微微而笑,弟子一老成,一聰敏;菩薩和佛的手掌的雕刻都顯出柔軟的肌肉之感。左右兩壁有一立佛二菩薩,二立佛和中央坐佛開成三世佛。梁思成先生指出,佛的衣緣自手邊下垂,作一種波狀,善用曲線,變化頗巧,背光、肋侍菩薩也或和悅,或莊嚴(yán),各盡其妙?咔氨诘窨涛氖夂途S摩詰說法,維摩詰的形象顯然是當(dāng)時文士的寫真。洞窟中還有十神王、太子舍身飼虎等佛本身故事,以及著名的《帝后禮佛圖》。由于整個洞窟是一氣呵成之作,所以顯得分外和諧、整齊、莊嚴(yán)。
《帝后禮佛圖》是表現(xiàn)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各帶王公官員、宮女朝拜佛祖的兩幅大型浮雕。它們既是浮雕,也是精美的線描作品。作品采取橫幅構(gòu)圖,宛如卷軸之圖畫。畫中的儀杖、服裝發(fā)飾都是漢化的,證明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成果。這幅《皇帝禮佛圖》,表現(xiàn)皇帝頭戴皇冠,身穿冕服,在王公大臣的簇?fù)硐戮従彾,四周有持傘蓋、羽葆、長劍的近侍,一名近侍捧著香爐,皇帝伸出一手,似在香爐中插香。隨行的侍衛(wèi)和官員們都肅穆恭敬。《皇后禮佛圖》這一幅,皇后也正迎著皇帝的隊列緩行過來,手中掂香,穿大袖長裙,外加前三幅后四幅的裳,高履,系伸帶,戴蓮花冠。侍女簇?fù)碇,有的持蓮花、捧蓮花花蕾,都是大袖裙衣,梳高髻,也有穿腰彩(腰裙)的。那些持蓮花和香爐的宮女,衣裳飄逸、臉容秀麗、密而不亂,嬌媚含笑、顧盼多情。既有飄飄若仙、安詳靜謐的宗教氣氛,也彌漫著人間氣息。畫面人物的臉相都雕刻得具有肉質(zhì)感,而一件件大袖長裙線條飄逸,好似無聲起伏的韻律,尤為令人稱贊。
線條本是中國的藝術(shù)的靈魂,這從遠(yuǎn)古的書法和繪畫中可以見到。從楚國的兩幅帛畫、曹仲達(dá)的曹衣出水、到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(dāng)風(fēng),到宋代《八十七神仙卷》等名作中,都可以見到以線條為主的美。線條在《帝后禮佛圖》經(jīng)及麥積山、敦煌等地雕塑,易縣遼代三彩羅漢群、明代何超宗的觀音雕塑中也能看到。在古希臘雕塑、犍陀羅藝術(shù)中有時也能看見線條,但我國雕塑藝術(shù)的線條則是民族化了的,交錯縱橫,和歐洲的名用相比絕不遜色。
但令人遺憾的是,《帝后禮佛圖》這無價的珍寶已經(jīng)被盜往國外。1930年,美國人普艾倫來到龍門,被這精減的石雕所吸引,拍了照片還不滿足,后來跑到北京,打到當(dāng)時經(jīng)營古玩鋪的奸商岳彬,讓他想辦法盜鑿這兩幅珍寶,并開出一萬多大洋的臣價。岳彬便和他定下合同,勾結(jié)當(dāng)?shù)氐奈奈镓溩,買通當(dāng)?shù)乇<组L和土匪,雇來石匠,潛入賓陽中洞,將這兩幅浮雕一塊塊鑿碎,然后塞進(jìn)木箱,裝上郵輪,偷運出國。1935年,這兩幅浮雕成為美國納爾遜美術(shù)館、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。
岳彬和普艾倫干下的這宗罪惡勾當(dāng)一直無人知曉。直到1952年,岳彬被人揭發(fā),在他家中還搜出了當(dāng)年與普艾倫訂下的出賣國寶的合約,至此此事才為世人所知。岳彬被判處死刑,后來病死獄中。
不但是這兩幅浮雕被盜,在龍門石窟的其他許多地方也都留下斑斑盜痕,前來盜掘的也絕不僅僅是岳彬一人。今天我國政府有關(guān)部門也正在調(diào)查被盜的文物,并試圖追加這批國寶。
龍門的古陽洞,是孝文帝遷都后于太和十八年(494)開始雕鑿的(金維諾先生認(rèn)為開鑿太和七年之前)佛像風(fēng)格多是削瘦的,中間的主像是圓雕的一佛二菩薩。菩薩戴花蔓冠、瓔珞和項圈,持凈瓶,裙裳層疊,帔帶披覆,上身略微前傾,顯得既有體積感婀娜秀麗。中央的佛已經(jīng)有些風(fēng)化,清代曾把它包上一層泥坯,改塑成道教神像,后來泥坯又風(fēng)化脫落,但仍能看出其大形。梁思成先生說,洞中的飄帶項鏈、背光火焰皆蘊含剛強的蘊力。
洞左右兩壁各設(shè)三層大龕,雕出屋宇式、帷幄式的楣飾,以及本生故事、維摩詰說法、伎樂天以及細(xì)致的蔓草等。龕內(nèi)有大小不等的造像,釋迦佛、彌勒佛、多寶佛,以秀骨清像為代表,多微笑、怡然的長圓臉龐,大衣博帶式的袈裟,衣褶層疊,背光上也有精美的裝飾浮雕。有的飛天僅有寸許大小,去眉目畢現(xiàn)。題材雖有雷同,去顯得特別精致。如南壁中層的釋迦多寶佛龕,在流蘇下垂的盔形龕檐上,雕出佛乘象入胎、誕生、九龍灌頂、人山修道、立為太子、山林中見到禽蟲相吞而悲憫、遺散仆馬、入山修行等,背景襯以山林樓閣,宛如浮雕的畫卷。
這些像的施主包括北魏皇室和貴族、高僧,多有銘刻碑文,著名的龍門石窟書法二十品有十九品就出在這里。古陽洞中雕刻在龍門是最精美的,但被盜也最慘重。走進(jìn)該洞,但見佛軀累累,頭部都被鑿盜而去,幾乎沒有完整的,令人欣慰的是,經(jīng)過海內(nèi)外華人的共同努力,洞內(nèi)高樹龕的一尊被盜的佛頭已經(jīng)找回,長圓清秀的臉龐和原來的佛軀相吻合無間。
龍門的蓮花洞,開鑿于北魏末年,因為窟頂有一朵占了洞頂大半的飽滿舒張的石蓮花而得名,蓮花四周,六個飛天伴隨著音樂的旋律在飛旋,毫無虛假之感,真的是合乎韻律的輕曼飛翔?咧杏5.3米高的立佛、二菩薩、迦葉和阿難二弟子,手臂等表現(xiàn)很柔和,衣紋也特別勁健。佛和菩薩用圓雕,二弟子卻用浮雕,富于變化,但洞中的石像多在清末前后被鑿去頭部,僅存遺照而已。
為了報答供養(yǎng)佛教的供養(yǎng)人,北魏開始把供養(yǎng)人塑造在石窟、寺廟之中。云岡的供養(yǎng)人石像極少,但總是出現(xiàn)了。龍門除了《帝后禮佛圖》外也有一些,古陽洞就有供養(yǎng)人像,或作半跪求福狀,還有浮雕群像。這意味著供養(yǎng)人自我意識在覺醒。
到了北魏末年,龍門石窟暫時停止了雕像的制作,直到唐代才再度大興。魏代和唐代,龍門石窟的雕像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既有對前代的延續(xù),又各有千秋。
——摘自《中國雕塑的故事》